當被憫馀欽佩成為主流
更新時間:2012-05-18 16:12:23點擊次數:1639次字號:T|T
北京時間3月15日晚,天津泰達球場,在2011年亞冠聯賽小組賽天津泰達隊對日本大阪鋼巴隊的比賽開始之前,參賽雙方以及看臺上的球迷集體為此次日本地震的罹難者默哀,以表達對日本民眾的深切關懷,以及對他們抗震救災的支持。
這一幕在十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,許多人都還記得,在美國911襲擊事件發生之后,一些國人鼓噪著粗鄙的民族主義情緒彈冠相慶的場景。十年之后的今天,面對著一些民族主義憤青最為仇視的日本遭受地震重創,國人的態度已有了巨大轉變,以悲憫之心為日本祈禱、以人類的名義向日本伸出援手、以后進者的謙遜向日本的社會文明學習,成為了此次中國人看待日本大地震的主流,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在精神上和文明程度上的巨大進步。
當悲憫與欽佩成為主流
“中國各界第一時間聲援日本抗震救災”,這是一則新聞通稿的標題。在日本地震發生之后的幾天內,在中國的各大媒體上,你可以看到這樣的標題:“巨震當前,以悲憫之心為人類祈禱”,“以人類的名義 向日本伸出援手”“在大自然面前,我們,都太過渺小···”。
除了祈禱與慰問,向日本先進的救災機制與民眾的高素質學習,也成為了媒體討論日本地震的另一個焦點。在網易的首頁上,連續幾天都用專題的形式介紹了日本先進的抗災機制,以及日本臨震不亂的國民秩序和文化。很多中國人通過網絡和報紙,看到了地震中日本的強大與自信的細節,看到了日本國民驚而不亂、守法守序的高素質,有中國人發出欽佩地感嘆:如果真到了世界末日,我希望是日本的樣子。
當然,在網絡上,還有一些民族主義者表現出幸災樂禍地情緒,但基本都是陷入被網友群毆的境地?!澳阌胁?,得治?!边@是微博上,一位網友對某英語教育明星發表“報應論”的諷刺回應。
與十年前在911事件之后中國網絡一片民族主義憤青彈冠相慶的景象相比,今天的情形讓人感覺恍如隔世。是什么讓國人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?一度讓人憂心忡忡的民族主義邪火為何飛速冷卻?
“假大空”民族主義的破產
“假大空”是前些年流行于中國的粗鄙民族主義的主要特征。
先說假。柏拉圖有個著名的洞穴比喻,講的是一些囚徒被一直關在一個洞穴里,背對著洞外的世界,他們靠投射在墻上的變形的影子來錯誤的想象洞外的真實世界。用這個比喻來形容那些民族主義憤青再合適不過,憤青們之所以相信那一套荒謬的“愛國”邏輯,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從小接受的是一邊倒的錯誤信息和理論。
而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開放,網絡媒體的普及,越來越多地人開始走出洞穴,越來越多地看到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。通過更真實地信息和觀察,人們看到“亡我之心不死”的帝國主義只是一個虛構的敵人,戰后的日本是靠辛勤的勞動和不斷完善的制度實現了騰飛,而不是靠戰爭與掠奪。人們逐漸發現,日本人其實和中國人一樣厭惡戰爭,戰后的日本人早已對侵略與專制深惡痛絕。人們看到了,在汶川地震中奔赴災區的日本救援隊全力以赴的身影,以及那曾經遍布日本街頭巷陌的捐款箱。
還有這樣一些的鐵的事實: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給憤青的打擊不小。憤青們力挺的民族品牌,并沒有對自己的同胞有多仁慈,一時間,沒有洋奶粉,中國的嬰兒幾乎沒有奶可吃。
憤青們以為強大的政府等于強大的國家,可這兩年他們看到了國進民退的后果。
憤青們以為民族企業強大就是他們的福利,可這兩年他們看到了最惡的不是外企,而是我們自己的壟斷巨頭。
憤青們一直在罵洋企業心黑,國外賣18萬的車,在中國賣36萬,但真實的信息告訴他們,不是洋企業,而是咱們的有關部門拿了大頭。
這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,而民族主義憤青們靠謊言和想象建立起來的敵人幻象,這些年從來就沒真實出現過。相反,人們甚至從他們的謊言中看到了背后真實的骯臟。比如,幾個小文人和商人炒作一些《說不》、《不高興》書籍的背后,只是為了搏出位賺錢,實際上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信那一套。另外一些人,是在用煽動外在的威脅來置換對內部體制缺陷的批判與改革,用虛構外在的威脅來為自己的對內掠奪贏得時間。
再說民族主義“假大空中”的大。粗鄙的民族主義往往構造一種整體主義的解決方案,將我們國家和社會所遇到的問題都歸結為外族的壓制與剝削,仿佛只要將那些外敵給收拾了,我們就能取得終極的勝利。
但近年以來,這種用一些遙不可及的大目標來忽悠民眾的做法正在被飛速解構,人們正在用一些具體的訴求來揭穿那些大而不當的偉大目標。我們看看網絡上的帖子,憤青們每喊出一個流行的憤青口號,馬上就可以見到與他唱反調的留言,幾乎如影隨形,這在好幾年前幾乎是很難想象的,我們來看幾個PK:
憤青:打美國,我捐一個月工資;打臺灣,我捐全部家產;打日本,我捐一條命。
反憤青:一個連街頭的小偷都不敢呵斥的民族,卻有勇氣高呼滅了小日本。這個連活著同胞的苦痛都漠不關心的民族,卻有臉說不忘死去的同胞。
憤青:滅了小日本,收回釣魚島!
反憤青:你連自己的房子都保不住被拆遷,你要釣魚島何用?
憤青:抵制日貨!
反憤青:我只抵制爛貨,你去喝三聚氰胺奶吧!
憤青:買日本車的都是漢奸,我見一輛砸一輛!
反憤青:恩,滿街軍牌的日本豪車,動輒就是上百萬的腐敗,你給我砸一輛看看?或者,哪怕對著豐田陸地巡洋艦的警車,吐口唾沫?
在去年保釣反日的游行當中,有人打出了抗議高房價的牌子,著實讓“愛國”憤青們有點尷尬。
空洞的黃昏
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,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。其實對于民族的愛也是如此,在古代中國,人們的民族自豪其實是一種文化自豪,是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優于四夷。 美國學者白魯恂曾說,民族主義的發展必須超越種族或民族歸宿的要求,建立實質性的內容去激發大眾的情感、設立規范和準則。說白了,你要讓人愛國,必須有點實實在在的值得愛的東西,否則實在是沒什么底氣,只是虛張聲勢而已。
現代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不能是無原則、無內容的,真正站得住的民族主義實際上是關于共同體生存方式、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的一種實質性的認同。但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缺少象美國的獨立宣言、人權宣言、憲法這樣的神圣象征,也沒有英國那樣的議會制度和一整套行為規范,顯得相當空洞。
近些年流行起來的粗鄙的民族主義,更是缺乏這些實質的文化內核,要說其內容,幾乎只有排外一個使命和特征,愛國變成了毫無理由的妄自尊大,其訴求就是極其粗鄙的窮兵黷武,喊打喊殺,推崇暴力正義觀。
這種空洞粗鄙的民族主義,必然是短命的。鄧小平曾指出,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,這是一個相當準確的斷言。特別是二戰之后,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是靠武力說話,一個民族是否受尊崇,也不在于其是否兇悍。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成了文明的競爭。這一點,看看那些發達的歐洲小國家的吸引力就很清楚了。
在這樣一種新形勢下,民族主義的內涵決不能僅僅靠排外,而必須是一套具有普世價值的文明體系。這樣一個把空洞的民族主義的“實在化”本身,就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過程。正因為如此,很多人開始提出,愛國首先不是仇視日本,而是向日本學習。愛國就是去追求實實在在的文明的進步。
中國人將越來越多地意識到,中國繁榮與崛起的最大障礙,并不是世界其他國家,而是自己的不文明。在這樣一種視角之下,中國人審視日本,不再是仇視,而是學習。
現代商業社會的民族觀
二戰以后,美國提出給歐洲提供巨額援助,幫助歐洲恢復因戰爭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,這就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。在四年里,美國用國內納稅人的錢,通過金融、技術、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了歐洲130億美元。馬歇爾計劃對幫助歐洲迅速復蘇起到了重要作用,而復蘇的歐洲市場也為美國經濟提供了新的動力,美國和歐洲最終實現了雙贏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商業社會的邏輯,那就是,如果你想富裕,如果你想發展,你最好有一個富裕和發達的鄰居?,F代商業文明與合作可以使人類財富總量獲得爆炸式的增長,在科技和制度的進步與完善之下,我們不再需要通過掠奪自然資源致富,相反,侵略與掠奪已經因為成本過高、收益過小而正在被現代文明拋棄。一個國家的富??康氖俏拿?,而不是武力。
在我看來,民族主義憤青最根本的錯誤在于不理解這種現代商業社會的邏輯,依然還是以傳統小農社會的邏輯來看待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:以為世界財富就是一個你有我無,你多我少的零和游戲;以為世界秩序就是一種你搶我,我搶你的叢林。
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,經濟國際化程度的加深,中國人越來越理解現代商業社會競爭共贏的邏輯。中國人逐漸明白,日本的發展與繁榮,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。日本地震所帶來的經濟沖擊,中國同樣受損。地震之后,日本股市連續暴跌,中國甚至全世界的股市,都因此大幅下挫。這就是現代商業社會,當中國人逐漸理解了它的邏輯,就不可能再對日本地震有幸災樂禍。
(編輯:)